筒子们登陆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估计不少人在学校里苦读英语的时候都曾经感慨过,这鸟语真是折磨人啊,同时又不免疑惑,想当年,第一个学会英语的中国人,他究竟都干了什么?他是怎么知道英语单词、句子对应的中文含义的呢? 不过大家可能也都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去深究。现在知乎上又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得到了很深入的解答。 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最关键的就是最初通过第三方语言作为中介,另外早期交流使用的并非标准英语。 第一,中英两国最初的正式交往,需要通过第三种语言作为中介。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 马戛尔尼使团呈上的国书,由英文原本、拉丁文副本和中文副本组成。 我们现在只知道使团有两位翻译,都是来自那不勒斯中国学院(1732年由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创立)的中国神甫,这两位神甫“都不懂英文,所有文书需先译成拉丁文,再由他们转译成中文”。 在此之前,就有跟随传教士前往欧洲的中国人。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了解不多,假如他们在欧洲学习了英语,也应该是通过拉丁语的中介。 第二,中英之间的商业交流,在十九世纪之前,都不是通过标准英语来进行的。 现有文献显示,当时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中英混杂的语言,叫做“广州英语”或者“别琴英语”,后者显然是Pidgin English的音译。 这种将本民族语言与英语等欧洲语言混杂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区域。 美国人William Hunter在《广州番鬼录》里指出: (广州英语)在英国人出现在广州很久之前已有它的根源。这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混合来证明,后者的来源可能是由那些最初经过印度的西方来客传来的。英国人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到来,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词汇逐渐被吸收进去,增加到使葡萄牙语消失,葡语便只限在他们的殖民地澳门使用。后来英国最终成了最主要的贸易者,这种语言便成了著名的“广东英语”。 Hunter的叙述,将这种语言的起源跟澳门葡语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设想,最初的英国商人和水手,也许正是操着不太流利的葡语,跟说着同样蹩脚的澳门葡语(据说从里斯本刚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几乎听不懂这种葡语)的广州商人打交道的。(当然更通常的是,依赖会将澳门葡语的葡萄牙人或中国人居中翻译。) 马士在《东印度公司对话贸易编年史》中,也确认了这种说法。据他认为:“1637年,第一次来中国的英国人,除了通过一位只懂中葡语言的通事,就无法与中国人打交道……从1715年起,中国商人本身学会了一种古怪方言,即广东英语,此后变成中国贸易的通用语。” 综上,第一个学英语的人,是先学会了葡萄牙语或者拉丁语,再学会英语的。尽管对于这种仅限于商业领域的,也基本不考虑语法的语言,是否应该算作英文,我深表怀疑,不过之后第一个正式学习英语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必然也是以某种第三方语言为基础的。 对于同时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外国人,直接教授中国人英语的这种可能,虽然存在,但我并不抱有多少信心。十九世纪之前,即使某位传教士会说英语,也几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教中国人说英语。 同时,1723年禁教之后,向西方人教授汉语或者来广州的西方人教授西文,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所以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学习,最初只可能是一种私底下的趋利行为。 最后说点题外话,有人以婴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来解释中国人最初学英语,这并不是很妥当,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要比母语学习的难度高很多,是有原因的,简单地说是我们在婴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成年后。 考虑到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再加上都没有教材,也没有其他语言的中介,这种条件下想要彻底弄懂一门陌生语言的难度……你可以百度一下让-弗朗索瓦·商博良之前的学者走的歧路。 哦,商博良是19世纪初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