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纠结”过冬
进入十一月,雨季绵绵,寒意渐袭,不仅天气开始转凉,进入十一月的厦门楼市,同样也是冷气逼人。
数据显示,10月31日~11月6日厦门全市商品住宅成交253套,约2.8万㎡,环比下跌54%,连续三周住宅成交下滑,使得楼市十一月开局便显冷意。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购房者的驻足观望和开发商的迟疑推盘成为互相映照的楼市景象。
业界表示,在当前楼市环境下,短期内楼市成交难有起色,楼市寒冬已近。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新盘入市定价更加理性,虽然个别楼盘可能出现大幅降价,但市场整体出现价格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然较小,随着调控的持续,春节前后或是抄底良机。
市场
成交持续下滑 供需两“望”
11月开局即入冬,楼市成交持续三周下探,数据显示,10月17日~10月23日全市商品住宅成交707套,约8.4万㎡,环比下跌8%;10月24日~10月30日全市商品住宅成交459套,约6.0万㎡,环比下跌29%;10月31日~11月6日全市商品住宅成交253套,约2.8万㎡,环比下跌54%。在近三周的楼市成交中,除个别明星楼盘持续跑量外,多数楼盘成交量甚至出现个位数的局面,楼市寒意逼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十月以来,支撑厦门成交主力的一些厦门明星楼盘,进入十一月开始日渐乏力,厦门楼市成交呈现下滑趋势。
成交下滑的背后则是购房者和开发商的观望升级。在采访中,买或不买,让购房者很纠结,一线城市房价松动的消息,让不少购房者持币观望,“虽然目前不少楼盘加大优惠促销,但价格万一下滑,买到手的房子就会贬值”。一位最近频繁看房的张姓购房者表示,何时是底部,他心里并没有底,但不买又担心房价若反弹,则错过了置业的好时机,这或许反映了当前有意入市的购房者心态。
虽然十月以来,厦门部分楼盘加大让利幅度,融景湾直降7000元、中洲滨海城七五折让利、宁宝世家直降千元,但随后上述楼盘均表示,只是少数房源让利促销,目前特惠已经取消。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开发商纠结的心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不少开发商受制于资金压力,希望以价换量,但多数开发商仍然不敢轻言降价。
业内人士表示,楼市现在成交低迷,开发商现在推盘销售量也很难上去,这让开发商很纠结。目前楼市是供需两“望”,而厦门开发商又没做出实质性的让利,在这种情形下,厦门楼市或将持续胶着。
观察
拉锯战持续 优质房源仍具抗跌性
降与不降的“纠结”让不少新盘放缓了推盘的节奏,进入11月以来,鲜有新盘入市成为楼市一大特点。原先计划入市的五缘湾某高端楼盘负责人表示,由于当前楼市前景不明,他们更愿意选择把更多精力花在产品品质的打造上,让购房者感受到项目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让购房者形成价值认同。
“降价并不是唯一选项”,宝嘉地产总经理杨文焱表示,虽然不排除部分楼盘处于资金压力而大幅促销的可能,但期待厦门楼市总体出现大幅下滑在当前形势下机会仍然较为有限,特别是岛内楼盘。杨文焱进一步表示,当前岛内不少楼盘拥有地段或景观等核心资源,抗跌能力较强,购房者经历了之前楼市的波动之后,对不同片区的价值和抗跌能力有了评价标准,在此情况下,拥有核心资源的房子房价下降空间较为有限。
宝龙地产营销总监洪庆祥也表示,经历了2008年楼市洗牌之后,目前厦门楼盘更多为品牌房企开发,品质的提升也成为2011年不少房企的产品品质年,不仅外来房企,本土不少房企也纷纷把2011年当成品质提升年。在此情况下,专注于产品打造,从园林、社区、配套、物业等各方面精心打造,提升综合品质,有力地促使了当下楼市产品的价值回归,这也是当前不少楼盘量降价不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的产品,即便当前楼市环境较为严峻,也同样能受到购房者的青睐。一个实例便是,十月以来,高端豪宅国贸天琴湾屡次成为岛内成交明星楼盘,该项目拥有五缘湾极佳湾海景观,产品品质更是受到业界称赞。
交流
抄底论再起 业界看好年终入市
不过,即便是部分楼盘拥有核心资源而静候购房者青睐,但楼市整体销售不佳已成为现实,楼市何时是底部,仍是购房者所关注的话题。而在日前举办的“2011中国地产金融年会”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戴亦一认为,随着调控的持续,楼市抄底机会将至。
戴亦一教授表示,由于厦门岛内外观念严重,导致全国房价在涨时,厦门涨得特快,而全国房价跌时,厦门跌得很慢。抄底机会将至,应该在春节过后。戴亦一教授认为,短期来看,今年春节前后,最长明年上半年将是厦门开发商最困难的时期,如果能扛过这段时期,2012年下半年厦门楼市仍有机会。而春节前后全国楼市也将迎来全面深调,不同城市跌幅将达到三成至五成。
但也有业界表示,不要寄希望于抄底,只要购房者认为产品性价比合适,就可以下手,特别对刚需客群而言,当前楼市房源供应充足,不少新盘低价入市,此时置业也可挑选到不少好房源。针对此次置业如何挑选房源时,一些业界人士也给出建议,当前房源可挑选余地大,置业新房,最好不要买期房,尤其是交房期长的期房,以防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出现烂尾楼。现房、准现房、次新房或二手房才是目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记者 陈振伟 许茵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