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新兴筒子

- 积分
- 208
- 筒币
- 174
- 贡献
- 0
- 威望
- 0
- 阅读权限
- 10
|
筒子们登陆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是一部戏路很乱的电影。
以为它聚焦种族话题,不好意思,所有演员清一色黑皮肤,歧视桥段并没有发生;
以为它揭秘毒品交易背后的故事,很抱歉,里面压根没**,爆炸、追车、运毒、贩毒,统统没有;
以为它诉说青春成长故事,闺蜜撕逼、癌症**、为爱走天涯之类的情节也跟它没关。
看似套路很多,但它却并没有走在任何一条套路上。

但是这部电影,却拿下了包括奥斯卡最佳电影、金球奖等众多大奖,烂番茄新鲜度100%,豆瓣评分也有7.2分,很多专业影评人在看完点映后,热泪盈眶,说是仿佛看到了自己,口碑爆表。
窃以为,是因为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很真实的故事,现实中人人都会遇到的窘境——
通俗版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wenyi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科学版:替代性无助(什么个鬼?)
首先,我们来看主人公奇伦的人设。
不是高富帅,没有超能力,24K纯屌丝,没有爸爸,老妈吸毒。他瘦弱、沉默、内向,即使在同龄伙伴中,也是个黄豆芽的存在。不仅同学欺负他,疼爱他的母亲,也会在毒瘾发作时,变身哥斯拉。
童年不安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成年后,当他听到母亲打来的电话,会做噩梦。梦里,逼仄的走廊尽头母亲的房间漏出粉红色霓虹灯光,紧接着她变形面孔和歇斯底里的叫喊充满屏幕。这种粉红色在电影里反复出现,童年时代的奇伦回到家后,看到母亲与情人在房间里吸毒。虽然房门很快关上,但这道粉红色的灯光,依旧印刻在奇伦心中,难以磨灭。
再来看,奇伦崇拜的偶像。
作为一个内向的少年,你指望他追星是没有可能的。
对奇伦童年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亚特兰大有名的毒枭胡安,他们偶然相识,胡安对羞涩、内向的奇伦展现出温柔、有耐心的一面,尝试着以童话般的话语向他告解成年人的苦恼,如父如兄。胡安从古巴到亚特兰大,发现黑人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最后只能贩毒。他说:“当时我也是个小伙子,在月光下光着脚奔跑。有一次,我路过一位奶奶,我在跑,一直跑,像一个傻孩子。老奶奶截下我,她说,奔跑,追逐着光亮的方向,在月光下,黑人男孩是蓝色的,你是蓝色的,所以我以后就叫你blue”
Blue,既是月光下的蓝色也代表黑人的忧伤。
俗话说三岁看老,我们一生的答案几乎都可以在童年找到。而奇伦的童年:妈妈吸毒,一会儿叫着宝贝,一会儿骂他基佬;胡安贩毒,还把毒品卖给奇伦的妈妈,而且他很快就挂了,是那种传说中活不到第二集的人,他们各自都在月夜中奔跑,却看不到方向。奇伦所能看到的人生路径就是这样,于是产生了人生无望的可怕念头。

反观现实,想要战胜无望,必先了解它。“无望感”产生的心理学机制是“替代性无助理论”。
要了解这个理论,就先要了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是Martin Sligm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或动物折腾了很久,都没ban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很sad。哪怕后来换了情况,依旧忙着伤心,不再折腾了。
替代性无助是习得性无助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新成果,主要因为科学家原本在实验室里研究了一个人,后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研究了一群人。
于是得到一个结论,人类这种生物不仅会在自己失败的时候产生无助感,看到别人失败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如果把别人的样本数增加,就变成了群体无助,大家一起sad。
导演用了粉红色的灯光多次呼应奇伦难以摆脱的无比憋屈的童年,而类似走廊等多处封闭场景则象征了奇伦所面临的替代性无助。而蓝色容易激起人们被动的情感,电影中就是利用不同层次的蓝色,比如蓝色的书包、家庭和学校中的蓝色布景以及灰蓝色的光影,来展现了黑人同胞们的群体性的无助。剧情发展到后面,奇伦在胡安死后,走上胡安的轮回。
我们之所以愿意付出努力,是因为相信,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如果掌握这其中的必然联系,就可以达成想要的目标。而失败,只是找到联系的尝试。我们只有不断失败,不断寻找原因,才能找到这种联系。
而如果因为寻找的时间过于长久,使我们陷入无助的情绪,希望奇伦的故事能让我们在流完眼泪后,重新振作起来,去寻找新的尝试。毕竟人就是不断想要摆脱自身局限的生物啊。
|
|